回首京津冀协同发展的10年,北京、天津和河北三地,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推进协同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十年来,京津冀基础研究合作在持续推动:《京津冀协同创新发展战略研究和基础研究合作框架协议》签署,累计有8700余万元经费用于资助177项基础研究合作项目,9届京津冀青年科学家论坛成功举办。《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协同推动京津冀高精尖重点产业发展工作方案(2023)》制定,部署3方面10项重点任务,统筹三地科技部门30余个业务处室工作力量,形成科技成果供需清单机制,建立了三地共享的科技成果库。而“京津冀协同创新推动专项”,更是累计投入近2.4亿元科研经费,立项支持95项课题,引导社会投入5亿元。
北京力量,源于深厚的科技底蕴和人才优势。天津势能,则在前者的辐射带动下,不断积蓄和释放,推动天津乃至整个京津冀地区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而雄安速度,更是借助创新资源和经验,快速崛起为新的创新高地,展现出令人瞩目的发展潜力。
据了解,三地科技部门共同签署了《共同推动京津科技创新合作协议》《关于开展京津冀三地间技术交易数据共享的合作协议》等一系列框架协议,围绕科技成果转化、联合创新攻关、创新生态建设等方面,加强务实合作,构建一体化协同创新生态。
创建于1995年的天融信科技集团,去年7月,把1300平方米的新根据地设立在河北雄安。
作为国内首家专业网络安全企业,天融信是首批正式入驻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的企业之一,更是已经积极参与到新区的数字城市安全建设规划和设计中,将公司三大攻防实验室之一的“赤霄实验室”迁入新区,以加强对新区数字城市安全和入驻企事业等单位的网络安全攻防服务支撑能力。
天融信累计承接国家相关技术研究课题70余个,拥有包括下一代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等诸多方面的课题成果。截至目前,天融信累计荣获2项国家科技进步奖、7项省部科技进步奖和2项社会科技奖。
去年入驻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的妙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则聚焦于“体外诊断试剂+检测服务+人工智能”。妙心生物的母公司在北京,而科研研发、高端医学检验平台板块则正在逐渐转移到雄安新区。如今,公司正在积极探索与京津两地的高校、医疗机构及行业专家进行科研合作、业务合作,利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政策优势、人才优势,实现产业聚集化发展。
如果将京津冀画成一个三角形,另一个角的落点在天津滨海新区。零氪科技2014年成立于北京,2016年在天津成立了零氪科技天津公司,将北京的部分研发团队迁至天津。
目前,零氪科技自主研发了AI数据治理系统,参与和主导了多个政府科研课题。作为技术支持单位,零氪科技协助搭建了全国首个妇科肿瘤大数据平台,在人工智能方面的技术和服务,也多次荣获行业大奖。
“北京作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在技术研发与科技创新资源方面独具优势,发挥着引领作用。天津作为我国传统的工业基地,不仅在医药产业方面拥有较大的产业集群,其医疗临床资源也极为丰富。”零氪科技公关总监郭晓龙说。
此外,产业政策的协同、京津冀地区的交通便利,以及政策红利等因素,也都有助于公司在落地应用和未来推广过程中的顺利发展。正是通过这样的协同优势,零氪科技得以在北京进行研发,在天津和河北地区实现技术的转化与应用。
“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公司也确实享受到了很多京津冀协同发展带来的政策红利,比如人才引进、落户、技术协同创新、产业的协同发展等。”郭晓龙说,“后续,我们将继续植根于京津冀地区,加大科研创新力度,加强地区协同创新,推动产业协同发展,进一步依托京津冀地区的技术创新能力,增强辐射全国的业务竞争力。”
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通过不断的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产业升级,京津冀地区的科技企业、高校、研究机构之间互相开展深度合作,历经10年发展,终于初步形成了紧密的产学研用创新链条。
截至2023年12月底,中关村企业在津冀设立分支机构数量已突破1万家。天津设立子公司、分公司累计4545家,投资额1407.2亿元;在河北设立子公司、分公司累计5589家,投资额1015.01亿元。北京输出津冀技术合同由2013年的3176项增长至2023年的6758项,年均增长率7.8%,成交额由2013年的71.2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748.7亿元,年均增长率26.5%。
其中,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是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京津两市打造“京津双城记”的重要平台,于2016年11月22日正式挂牌成立,位于滨海新区核心区,起步区规划10.3平方公里,建筑面积575万平方米,已建成产业载体70万平方米。园区围绕智能科技、生命大健康、新能源新材料、科技服务“3+1”产业定位,打造了具有滨海特色的“类中关村”创新创业生态系统。
“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将中关村的高精尖产业优势、科研优势、人才集聚优势、创新创业成功经验,与滨海新区的制造业产业基础、海空两港优势、成本优势、空间优势等联合互补,重点承接北京科技创新和研发转化。”天津中关村科技园运营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李琦说。
而去年8月30日才刚刚揭牌成立的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集成服务中心、企业服务中心、展示交流中心、共享路演厅、共享会议室、咖啡图书吧……处处“别有洞天”,迸发着勃勃生机与无限活力。
这里以空天信息、人工智能、智能硬件、科技服务为产业主导,超前布局新技术、新产品先行先试应用场景,打造“两地”“两区”新格局,即空天信息产业集聚地,京津冀高端资源集聚地,中关村集成服务示范区,新产品、新技术转化应用示范区。
十年来,三地科技部门充分发挥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辐射带动作用,结合天津先进制造优势、河北环京地缘优势,深入推进科技创新协同发展。三地科技部门也始终保持高频次定期交流,共同组建京津冀协同发展科技创新协同专题工作组,形成协同创新工作机制,
资源整合、优势互补,最终,推动了京津冀地区的协同发展,打造了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科技创新项目和产业集群,推动京津冀地区的产业转型升级、优化区域布局、提升了整体竞争力。
王芳军还记得,今年4月,妙心生物需要在雄安办理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时,上午9点开始验收,下午4点左右就“拿到证了”。王芳军忍不住感慨,这要是在别的地方,“至少得3到5天”。
他扎扎实实体验了一把“雄安速度”,还专门给服务中心送了一面写着“服务热情周到,工作快捷高效”的锦旗。
在这片总面积合计4.1万平方米的园区内,几乎处处都体现着雄安速度。“我们现在站立的展厅,刚才路过的咖啡厅,从毛坯到精装,仅用了15个工作日,也展现了雄安的速度与品质。”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产业服务部李维轩说。
据了解,中关村发展集团在园区设立之初,整合中关村科技服务、金融服务、产业研究院等11家平台机构,在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打造集成服务中心,第一次把金融、科技、知识产权、资本管理等科技产业孵化服务链条,延伸到了雄安。
2024年,服务中心将更加多元:中关村发展集团集成服务体系与雄安新区本地专业化科技服务资源将深度融合,打造一站式集成服务中心。服务中心由原有的11家增加到28家,后续还将根据企业服务情况不断优化。
曾经在北京住了10年的王芳军,如今已经举家搬到了雄安。他忍不住感慨,最大的好处是如今“生活的时间成本很低”,上下班开车10分钟,再也不用每天通勤两三个小时,甚至,有更多时间可以锻炼身体、学习提升自己。
健身房、三甲医院、幼儿园小学中学……包括王芳军在内,陆陆续续来到雄安的人,都在体会这里方方面面的便利。
科技创新、资源整合、人才交流,都在为京津冀地区的协同发展注入更多的活力和动力。未来的10年,京津冀协同创新也将不断迈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