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体会体育(中国)hth·官方网站-登录入口
专访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所长刘国才:为宝博体育生态文明建设科技需求提供服务
发布:2023-11-28 10:40:46 浏览:

  宝博体育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强调,要推进绿色低碳科技自立自强。全国生态环境科技工作会议要求,要不断增强生态环境科技有效供给。如何以生态环境科技支撑美丽中国建设?本报记者专访了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以下简称南京所)党委书记、所长刘国才。

  中国环境报:新时代以来,南京所贯彻落实习生态文明思想和习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发挥科技创新在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和建设生态文明中的支撑引领作用方面,有何工作举措?

  在党建工作上,确立应有站位是:树牢政治机关意识,时刻保持“3个清醒认识”。即,清醒认识我所是践行“两个维护”第一方阵的重要组成部分;清醒认识我所从事的是政治工作、履行的是政治责任;清醒认识为国家提供管理支撑是我所存在的理由,是安身立命的根本。确立“123”履职路径。即,明确一个工作目标,守底线、做表率;抓住两个关键,党建工作的形式与效果;走好三个步骤,知晓党规党纪和上级党组织要求,学习借鉴兄弟单位经验做法,在更高层面谋划工作、推进党建工作走在前列。

  在业务工作上,确立应有站位是:利用科技创新破解绿色发展难题,始终牢记“三个站位”。即,站在国家如何落实生态文明建设高度、如何落实地方党委政府和中央有关部门责任高度、如何参与党委政府综合决策和对生态环保工作实施统一监管高度谋划和推进工作,服务国家顶层设计、地方实践、生态环保工作机制顺畅。确立履职路径是:做好管理支撑、社会服务、科学研究三项工作。管理支撑做好三件事:政策建议、专项支撑、技术核查。社会服务实现四个转变:由项目“点”向行政单元“面”、单一向多单位协作、被动向主动服务、交差向交成果转变。科学研究做好两件事:凝练国家重大科技需求、谋划建设科技创新平台、实施好科技攻关项目、建设好创新人才队伍;构建与科技体制改革相适应的科技管理机制。

  在内部管理上,确立应有站位是:严守纪律规矩,回答好“三个问题”。即,回答好为什么守纪律规矩、什么是纪律规矩、如何守纪律规矩。确立履职路径是:完善制度、执行制度。内部管理由“领导说”变为“制度说”。

  二是回答好习生态文明思想在生态环保领域落实路径,促进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从目标、任务、责任三方面,对习生态文明思想在生态环保领域落实路径进行谋划设计,绘制落实路径(路线图)。研究成果为国家和地方落实习生态文明思想,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提供可量化、可操作、可考核的方法路径。

  一是强化管理支撑。将落实习重要批示指示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做好有关事项办理。有力支撑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等工作,每年设立项目预算不低于7000万元,保障重点工作实施。报送政策建议百余篇,被中办国办采纳,并获国家领导人和部(省)领导批示。开展绿盾、生态红线、国家重要规划实施等技术核查,推动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

  二是制定实施《南京所科技创新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着力支撑生态系统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自然保护地监督等生态保护工作;着力支撑深入打好净土保卫战、新污染物治理与化学物质环境管理、固体废物污染治理与风险防控、农业农村污染治理与有机食品发展、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等环境污染防治工作;着力支撑生态环境基准与标准体系、生态环境监测能力等环境治理水平提升工作。

  三是构建新型科研组织模式,协同开展科技创新和技术攻关。组建“碳达峰 碳中和”“长三角生态环境一体化保护”研究院,建设“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研究院,开展联合攻关研究。建设10个创新团队,支持一批科研骨干从事基础研究。近年来,每年投入2000余万元保障基础研究,形成“管理支撑-社会服务-科学研究”融合新局面。

  一是传授生态环境保护技能。在央视“开学第一课”展示生物多样性之美。“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减贫”推动乡村可持续发展入选“全球减贫最佳案例名单”。二是展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美好画卷。在中国国际环境保护展览会展示的成果获多家媒体关注,获评“你心中的绿色展台”第一名。3项作品入选全国生态环境科技成果科普化典型案例和优秀科普作品。三是打造基地提升生物多样性体验。指导浙江省丽水市建成的3个生物多样性体验地接待游客11.2万余人次,为民众打开了解生态文明理念的新窗口。

  中国环境报: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加快绿色化、低碳化的高质量发展阶段。南京所拟采取哪些措施建立与美丽中国建设相适应的生态环境科技支撑体系?

  刘国才:南京所将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和美丽中国建设基础性重大问题,着力建立完善与美丽中国建设相适应的生态环境科技支撑体系。

  落实“制”“领域科技”要求,着力在“三个转变”上下功夫。一是由单纯科技思维向战略科技思维转变,解决国家重大科技需求。二是由单纯解决科技问题向解决高质量发展问题转变,既要说清生态环境问题本身的技术原因,更要说清背后的法律、经济等问题。三是由单一支撑管理需要向发挥综合支撑作用转变,将科技成果转化为国家实施高质量发展、美丽中国建设“综合”手段的有效支撑。

  包括“底线”需求和“高质量”需求两方面。“底线”需求分为生态与环境质量达标和生态安全风险防范。生态与环境质量达标所需科技支撑既要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又要解决生态破坏问题。生态安全风险防范所需科技支撑包括重要功能区确定、违背功能区定位问题纠治等,解决的是产业结构、布局等满足功能区定位,促进功能区发挥应有作用、国土空间形成各具特色发展格局问题。“高质量”需求是在实现“底线”目标基础上,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好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路径等方面的科技需求。

  推进华东区域危险废物环境风险防控技术中心建设,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全国重点实验室,深化3个部级重点实验室功能,增强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任务能力。深化“碳达峰 碳中和”“长三角生态环境一体化保护”“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研究院建设,强化基础前沿交叉研究。推动生态环境大数据平台建设,实现资源整合、共享和创新应用宝博体育。推动建立区域创新机构,与地方开展联合攻关。

  开展需求调研,在“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生态安全格局构建”“减污降碳与高质量发展”等领域谋划重大项目。深化创新团队建设宝博体育,建立重大技术创新任务清单,孵化一批重点项目。优化科技评价与绩效管理,强化有利于基础研究的引导机制。

  弘扬科学家精神,依托优势学科扎实开展基础研究。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做好“硬环境”支撑和“软环境”保障。推动原始创新成果转化提速增效,提高科研人员社会服务能力。实施专业领军人才、青年拔尖人才、优秀青年人才等培养计划,构建高水平创新人才队伍。

  中国环境报:目前,深化生态环境领域科技体制改革在具体工作中还面临哪些困难?生态环境领域科技体制改革如何处理好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科技创新的关系?

  刘国才:全国生态环境科技工作会议指出,要重构生态环境领域科技管理、价值、人员组织、创新平台、评价考核等5个体系。对照体系分析困难。

  管理体系上,存在部门和单位仅考虑自身利益,甚至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各自为战、格局固化的不协调状况,导致“1+12”,不利于充分发挥优势和形成协同攻坚合力。

  价值体系上,一些地方、部门对于生态环境科技的价值认识不深刻,依然保持经济发展至上的思维导向;支持相对不足,虽然意识到环境问题紧迫性,但在行动上缺少有效措施。

  人员组织体系上,人才结构不合理、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不完善、跨学科培养机制不健全的现象较为普遍;科研人员要做到“一心二用”或“一心三用”:要开展管理支撑,也要开展基础研究,有的还开展社会服务,不利于人才成长和团队建设。

  创新平台体系上,机构之间合作机制不完善,中长期建设规划不够科学,存在各自为战、低水平重复等现象,尚未形成协同攻关的集团作战优势;创新平台缺乏与企业、行业的良性互动机制,制约平台的高质量发展。

  评价考核体系上,激励导向机制未能有效符合领域科技特征,差异化评价机制尚未建立。科技成果和人才评价考核标准单一,“四唯”现象仍然存在,难以全面评价人才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实际贡献。

  一是生态环境领域科技体制改革应该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以提高生态环境质量为导向的高水平科技创新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开展高水平科技创新,不断塑造发展的新动能,促进资源有效利用和环境污染减少,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二是生态环境领域科技体制改革应该实现高水平科技创新保障高质量发展。在源头上,要以国家战略科技需求为导向,适度超前布局,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在结构上,构建生态环境领域全链条科技协同体系,优化资源配置,改善科技创新生态;在供给上,强化重大创新成果应用,以更高效率、更小代价、更低资源投入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

  三是生态环境领域科技体制改革应推动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协同发展。坚持问题导向和应用导向,结合产业发展和社会需求增强生态环境科技供给宝博体育,解决基础性重大问题。建立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机制,促进生态环境领域科技成果的转化。

  中国环境报:在重构生态环境科技工作人员组织体系方面,如何协调“科学研究—管理支撑—社会服务”三者关系,让不同特点的科技人才各尽其责、各得其所?在夯实美丽中国建设人才保障方面又将采取哪些措施?

  刘国才:在重构生态环境科技工作人员组织体系方面,一是构建完善“科学研究—管理支撑—社会服务”协同发展机制。面向重点领域科技需求开展有组织科研,产出高质量成果;围绕国家生态环境管理撰写政策建议、支撑专项工作、开展技术核查;依靠科技创新破解绿色发展难题,以“四个转变”推动社会服务工作由量的积累实现质的提升。二是探索科技人员分类管理。建立“科学研究—管理支撑—社会服务”三类岗位人才队伍,组建跨学科、跨部门的科研创新团队和重大项目团队,通过区分任务来源、人员类别、任务性质和考核类别实现人员分类管理、动态调整。三是探索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探索个人评价和团队评价相结合、以解决重大科技问题为重点的整体性评价,按照不同岗位类别设置考核指标。对科学研究人才采用聘期考核宝博体育、项目周期考核等长周期评价;对管理支撑人才以获省部级及以上政府部门采纳的政策建议、专项支撑成效、技术核查质量等为考核指标;对社会服务人才以咨询项目科技含量、科技成果转化情况等为考核指标。四是理性看待“科学研究—管理支撑—社会服务”三者关系。三者为有机整体,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科学研究为管理支撑、社会服务提供科技支撑:没有科学研究,就没有高质量的管理支撑和社会服务。管理支撑离不开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管理支撑的基础是科学研究;管理支撑形成的中央决策部署“落地”见效,通过社会服务才能高质量实现。社会服务应具备科学研究属性,既要产出科研成果、人才成果,也要通过撰写政策建议、研究提出专业标准规范等服务管理支撑。

  在努力夯实美丽中国建设人才保障方面,一是提升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能力。制定实施专业领军人才、青年拔尖人才和优秀青年人才培养办法,优先配置平台、项目和科研经费。深化青年人才培养机制,为新进青年人才提供基本保障和配套经费、指导老师;支持青年人才申报江苏省“333工程”等人才支持计划。二是广泛汇聚优质人才资源。深入实施南京所“引智工程”行动计划,从资源配置、称号获取、职称评聘等方面做好配套保障宝博体育。建立拟引进高层次人才储备库,多渠道引进高层次人才和高水平科研团队。实施“走出去揽人才、点对点招人才”模式,精准引进高素质人才。三是推进高层次人才创新载体建设。加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江苏省研究生工作站和研究生培养基地建设,实施优秀博士、博士后留所绿色通道政策。探索合作共建新型研发机构,不断提升科技创新平台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