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博体育,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二级研究员,原副院长,经济学博士,博士后合作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四川省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兼任中国高技术产业发展促进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技术院所联谊会秘书长。长期从事科技发展战略和政策研究工作,主持“世界科技强国建设的路径和模式”等重大研究课题30多项,出版《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若干思考》等专著10余部,发表论文60余篇,撰写各类报告100余篇,部分获国务院领导批示。
袁立科,管理学博士,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长期主要从事科技预测与评价、新兴技术治理等相关研究。
陈钰,经济学博士,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主要从事国家和区域创新能力评价、科技指标分析和创新调查研究,多项研究报告获中央和国务院领导批示。
韩佳伟,经济学博士,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宝博体育。主要从事创新调查、科技统计、科技指标等相关研究。
党和国家历来重视科技创新工作,从国家发展战略全局谋划科技强国建设。党的十九大提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明确到2035 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和科技实力大幅跃升,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到 2050 年,建成世界科技强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国家。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2035 年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随着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中国综合创新能力正向世界第一方阵迈进。但是,中国无论是在科学发现、技术引领、创新驱动,还是在产业竞争和国际竞争方面,相比世界科技强国的要求还存在很大差距。面向未来,我国要发挥大国优势,强化国家科技战略力量,完善国家创新体系,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加强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激发人才创新活力,优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全面融入全球创新体系,挖掘潜力,补足短板,推动我国科技强国建设向更高水平发展。
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是体现国家意志、服务国家需求、代表国家水平的科技中坚力量,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是新时代实现我国科技自立自强,支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选择,是加快建设科技强国的重要任务。国家实验室、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都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自觉履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担当。要完善党中央对科技工作统一领导的体制,健全新型制,对重点领域、基础领域和薄弱环节加强布局,发挥国家战略科技任务的引导和带动作用,充分调动和集成各类创新资源。通过新建、重组等方式,补上创新链条的关键和薄弱环节,系统构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体系。
国家实验室要按照“四个面向”的要求,紧跟世界科技发展大势,加快原始性、前沿性的重大科学创新宝博体育,推出战略性、关键性重大科技成果。国家科研机构要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着力解决影响制约国家发展全局和长远利益的重大科技问题,加快建设原始创新策源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是我国基础研究的主力军,要为培养更多杰出人才和理论引领科技创新做出贡献。科技领军企业要积极成为科技创新主导性力量,发挥市场需求、集成创新、组织平台的优势,打通从科技强到企业强、产业强、经济强的通道。
国家实验室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载体,在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组成中处于重要地位,是集中国家科研优势力量进行协同攻关的综合集成科研平台。
未来通过抓国家实验室建设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一是加快形成国家实验室体系,充分发挥国家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建设先进的大型科研设施及科研装置,着力建设具有国际顶尖水平的实验室。国家实验室通过开放共享大科学装置,使得创新生态中的各类创新主体均可利用其先进仪器设备开展科学实验和技术研发,最大化发挥这些先进装备设施的效用。
二是吸引汇聚大量国内外的顶尖科学家和访问学者,形成大规模、跨学科的科研团队人员,促进实验室的协同和集成创新。国家实验室可通过双聘制、博士联培制、建立博士后流动站等方式,打破部门和行业的界限,吸引创新生态中的领军人才及其研究团队来此平台开展科技合作和进行技术攻关,实现科技人才有效流动、融合与交流,为国家实验室建设持续输入新鲜血液,形成实验室科研人员梯队和多样性。
三是探索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国家实验室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通过新的理念、新的体制设置、治理模式和科研组织方式,带动和引领整个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建设和发展,形成运行稳定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作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基础平台,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建设有助于汇聚世界一流科学家,突破一批重大科学难题和前沿科技瓶颈,显著提升中国基础研究水平,强化原始创新能力。要在全国范围内,结合各地优势进行战略科技力量的规划和布局,统筹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一是加快推进北京怀柔、上海张江、安徽合肥等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建设,布局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打造重大原始创新策源地。
二是支持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加快形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推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率先实现高质量发展。
三是围绕国家重大区域战略布局,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加快建设成渝全国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和武汉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研究推动西安、沈阳和郑州等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不断完善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布局。强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创新功能,引导创新要素集聚流动,构建跨区域创新网络,加快形成多层次、体系化的区域创新格局。
国家创新体系是社会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的引擎和基础,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必须拥有一批世界一流的科研机构、研究型大学、创新型企业。立足现代化全局,加强科技创新整体规划,系统布局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优化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定位和布局,制定在新型国家创新体系下各创新主体的长期规划,实现滚动式、可持续发展。
秉承面向国家需求和经济发展的目标,围绕关键核心技术研发谋篇布局,加强跨部门、跨主体、跨学科进行科研协同攻关能力,强化提升科技攻坚和应急攻关的体系化能力,构建系统、完备、高效的国家创新体系,激发各类主体创新激情和活力,形成自主创新的强大合力,构建功能互补、深度融合、良性互动、完备高效的协同创新格局。
一是着眼于 2035 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2050 年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目标,完善国家创新主体的功能定位、重点任务和发展路径。
二是结合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与发展,对承担事关国家统筹安全与发展全局及长远的基础性、战略性、系统性、前瞻性、储备性重大科技创新战略任务的机构或组织进行重点部署和培育。
三是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制,统筹部署创新链,加强协同创新,密切产学研用合作。
通过发展新型研发机构,进一步优化科研力量布局,强化产业技术供给,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提高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科技资源配置是指科技资源在全部科技活动中的不同活动主体、学科领域、时空的分配与组合。科技资源配置方式的合理优化能够充分激发创新主体的创新活力。
一是创新科技管理组织方式,探索建立既符合科技发展规律又体现国家战略需求的科技项目组织管理制度,建立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的项目形成机制,以及政府、科技界、产业界和用户多方参与的项目论证机制。
二是构建多元化的科技创新投入机制,深入推进中央财政科技计划管理改革,促进科技创新资源开放共享,有效破解科技资源分散、重复、低效问题,统筹衔接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强化绩效管理,带动企业和社会投入,提升科技资源配置效率。
三是完善符合我国实际、匹配科研规律的科研经费资助组合模式,合理调整优化竞争性与稳定性科研经费资助结构,提高稳定性支持经费的比例,引导科研行为方式,有效提升科研经费使用效益。
科技评价是对科学技术活动及其产出和影响进行价值判断的认识活动。以科技评价为导向,建立权责统一、激励相容的管理机制,促进创新主体的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宝博体育。
一是深化科技评价改革,完善以需求为导向、以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为标准的科技评价体系,扩大科研自主权改革试点范围,完善符合科研活动规律的分类管理制度。
二是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落实好“揭榜挂帅”制度,加大对青年科学家的支持力度。
三是进一步深化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机制,扩大“包干制”试点范围,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强化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减少评价频率,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形成“科研活动—成果产出—转化应用”的良性循环。
强大的基础科学研究能力,不仅代表了一个国家未来的创新潜力,而且代表着一个国家的原始创新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是把我国建设成为科技强国的重要基石。要健全稳定支持机制,大幅增加基础研究投入,加快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行动方案。
一是聚焦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重点布局一批实验室和基础学科研究中心,建立原创、引领的基础理论和创新方法,探索最底层的科学规律,掌握最基础的技术工艺,厚植科技创新的知识根基,促进科技规律持续发现和创造性运用。
二是在事关国家安全和发展全局的基础核心领域,聚焦物态调控、物质结构与宇宙演化、意识本质、发育与代谢、地球系统与全球变化等未知领域,以及重大科学前沿问题和未来必争领域,制定实施战略性科学计划和科学工程,增强原始创新和源头创新能力。
三是坚持“四个面向”,适应高质量发展对科技发展提出的新要求,依托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部署基础性、前瞻性、战略性任务,多出重大科学理论成果和科学发现宝博体育。加快建设原始创新策源地,加强新兴学科建设,扶持边缘、冷门、薄弱学科发展,加强交叉融合、非共识、变革性研究,引领未来科技发展方向,提升“从0 到 1”的原创能力,力争在更多领域引领世界科学研究方向,提升我国对人类科学探索的贡献。
关键核心技术事关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事关我国科技水平和国际竞争力,事关新时期我国科技经济发展的主动权,要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一是瞄准科学技术前沿,聚焦最深处、最底层的科学、技术和工程难题宝博体育,强化对优先发展领域的前瞻性、系统性布局,集中力量建设一批体现国家战略意志的重大科技项目和重大工程,提供系统性科学技术解决方案。
二是围绕国家战略需求,统筹布局国家科技、产业科技和社会科技,提升整体攻关效能。聚焦高端芯片、工业软件、基础原材料等的基础共性技术问题,整合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提升基础共性技术供给能力。
三是瞄准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生物育种等技术前瞻领域的战略科技问题,依托战略科技力量,部署开展系统性、集成性、颠覆性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力争取得更多创新突破,不断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推动高质量发展。着重发展量子计算机、新器件、类脑技术、先进能源、深空探测等方面的关键核心技术,在国家战略优先领域实现全球技术引领。
科技创新的竞争已不再是单项主体之间的竞争,而是上升到整个体系的竞争,因此,必须完善创新体系,提高体系化创新能力,以带动创新能力整体提升。
一是以市场机制为纽带,采取多种形式加强产学研战略合作和协同创新,充分发挥各自优势,缩短研发周期,提高创新效率。
二是集聚创新资源打造全球、全国和区域性创新高地,加强区域协同创新,推动区域创新一体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三是对于具有产业化应用前景的科技领域加强全链条一体化设计,打通基础研究、技术创新、产业化示范应用各个环节,建立完整的创新链和产业链。
四是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树立科学的管理导向、计划导向和评价导向,加快政府职能从科技管理向创新治理和创新服务转变,推进科技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营造良好创新创业生态。
五是以国际视野谋划科技创新,利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强国内外协同创新,积极参与或主导设立国际科技组织,主动发起国际大科学计划或大科学工程,建立全球科技创新共同体和中国−东盟、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中国−欧盟等区域科技创新共同体,推动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
本文摘编自《科技强国建设:模式、路径与对策》,作者:孙福全、袁立科、陈钰、韩佳伟,标题和内容有调整。
党的二十大报告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两步走”战略安排中明确指出,到 2035 年,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建成科技强国。党的二十大报告擘画了建设科技强国的宏伟蓝图,标志着一个新的科技发展阶段正在开启。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背景下,迫切需要准确认识世界科技强国格局新变化,把握世界科技强国历史演进一般规律和科技强国内涵特征,梳理和分析世界主要科技强国建设的成功经验与历史教训。本书对标世界主要国家科技强国建设的路径与发展模式,力求全面准确地反映我国科技强国建设过程中的长板和不足,研究提出我国建设科技强国的模式和发展路径。本书可供科研机构科技政策研究人员、科技管理部门工作人员以及相关专业的工程技术人员、科技工作者等阅读和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