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博体育三个规律:1、30%以上Biotech市值将小于10亿港币。2、10%左右Biotech存活将超过10年。3、退出的主要通道是并购。
当大部分创新药企都在秀自己丰厚的现金储备,以示足以度过寒冬时,有一家企业却刻意隐晦。中国生物制药截至6月30日,现金及银行结余77.68亿元,但深挖资产负债表,现金储备实则达到263.49亿元,另有权益投资19.45亿元。低调是因为持有北京科兴中维15.03%股权,新冠疫苗2021年为公司带来136.3亿元盈利。正值美股生物科技寒潮,中国生物制药进场捡货,拟以1.61亿美元白菜价收购F-star,获得双抗技术平台,上周五却突生变数,被CFIUS(美国外资投资委员会)延长审查。凯莱英拟以5794万美元收购Snapdragon,布局海外小分子CDMO,9月9日也被CFIUS终止。前有拜登政府生物法案,后有强化跨境收购美国公司行政令CFIUS,美国在生物科技领域的封锁大幕徐徐开启。海外并购遇阻,国内的并购生态也未成熟。国内生物科技要形成正常的新陈代谢(退出)通道,需要30%以上Biotech市值低于10亿元。
拜登最近很忙,9月15日签署行政命令,要求CFIUS,加强审查某些影响美国国家安全的特定交易,尤其是来自“竞争或敌对国家”的资金,对美国在技术领先地位方面构成的国安风险,包括微电子宝博体育、人工智能宝博体育、生物技术和生物制造、量子计算、先进清洁能源和气候适应技术产业。 收购公司受限制,是否会蔓延到管线、技术的授权引进?可能性很小。 创新药前沿领域也存在西方专利壁垒卡脖子的问题。 Arbutus是LNP递送技术的开山鼻祖,持有的US8058069号美国专利和CN102119217B中国专利对LNP组合物的组份及其配比进行全面保护,几乎覆盖了所有阳离子脂质、mRNA和mRNA-LNP组合物,在2029年专利到期之前,需绕道选择不同成分,具有一定难度。 小核酸药物企业圣诺医药的多肽纳米颗粒(PNP)递送平台,是一个建立在马里兰大学医学院教授James Mixson博士所授权技术之上的增强型递送平台。另一家小核酸药物企业瑞博生物,2013年与美国Life Technologies Corporation就新一代小核酸递送技术达成专利转让协议,获得该技术在中国的研发和生产的独占许可权利。Life Technologies曾是全球最大的生物技术企业(后被ThermoFisher公司收购),也是小核酸递送技术领域的先行者,其体内、体外核酸递送试剂占到国际小核酸转染市场的70%。 在商业化热度更高的ADC药物领域,Synaffix的技术平台已授权给国内多家创新药企,其HydraSpace和GlycoConnect技术是ADC药物生产技术的基石。2019年宝博体育,乐普生物子公司上海美雅珂以1.25亿美元,获得Synaffix旗下GlycoConnect和HydraSpace两项抗体偶联药物(ADC)专利技术的非排他性权益。2021年6月,信达生物与Synaffix签订一项非排他性的、针对特定靶点的许可协议,以快速基于一款自有抗体开发具有同类最优潜力的ADC候选分子。2021年7月,普方生物与Synaffix签署一份非排他性的许可协议,达成价值2.46亿美元的ADC药物合作。
凯莱英求而不得的Snapdragon,在创新药及API生产中应用连续性技术的尖端技术。凯莱英原计划通过Snapdragon与公司美国波士顿研发中心形成协同,提升覆盖大制药公司和Biotech的服务能力。 中国生物制药看中的F-star,具有超级性价比,使用四价(2+2)双特异性抗体,能够同时靶向两种不同的抗原,并有5款临床阶段产品,包括LAG-3/PD-L1双抗FS118、CD137/PD-L1双抗FS222、OX40/CD137双抗FS120,其中,核心产品FS118治疗头颈癌、NSCLC和DLBDCL进入临床II期。而去年5月,BMS引进Agenus还未提交IND的TIGIT双抗,将支付2亿美元的预付款和最高达13.6亿美元的开发、监管和商业里程碑付款。 6月23日,收购公告一出,F-star股价上涨59.8%,此前市值还不到9000万美元。 向国内Biotech出售管线的多家美股Biotech,最新市值也低于1亿美元。BioLineRx向劲方医药License out全球第二款CXCR4拮抗剂,市值7374万美元。LogicBio向北海康成授权基因技术平台,市值1203万美元,Kazia向先声药业License out高效血脑屏障穿透性的PI3K/mTOR通路抑制剂,市值2140万美元,Ambrx向新码生物License out两款核心产品ARX788(HER2 ADC)、ARX305(CD70 ADC),市值4673万美元。如果没有CFIUS手持保护主义大棒宝博体育,中国一家中型药企有能力一口吃下以上4家Biotech,总花费不到3亿美元。市值下沉的结构,可降低大鱼吃小鱼的门槛,促进生物科技生态的新陈代谢。迭代式、跃迁式创新由小药企来承担,试错成本最低,而大药企某种程度成为投资和商业转化平台,有利于整个创新体系的平稳输出。 如今外购之路几乎被堵死,是否能实现生物科技的内循环? 我们先来看美股生物科技树立的参照系。 中信建投医药对2004-2018年间通过纳斯达克IPO上市的Biotech/Biopharma的424家样本公司进行分析,呈现4个重要特点。 225家企业仍旧存续,占比53.1%,另有接近半数消失。 175家被收购/合并,占比41.3%,退出的主要通道是并购,退市、破产仅占极低比例。 存续企业中宝博体育,有84家市值小于1亿美元(截至8月9日),占比37.3%,仅有9家市值超过50亿美元,占比4%。消失企业中,也有部分市值小于1亿美元。 2004-2016年上市的316家Biotech,存活能超过10年的公司仅36家,占比11.4%。 美股Biotech原发创新能力更强,市值下沉得更低,LNP递送技术创始者Arbutus市值仅有3.33亿美元。 相比之下,国内未盈利生物科技是享受溢价的,港股18A公司并不便宜,至今没有一家被收购/合并,或者退市、破产,市值低于10亿港币的也屈指可数。 国内生物科技还没有开启新陈代谢,但该走的路还是要走,内部并购、循环也将开动。参照美股,可以展望三个规律:1、30%以上Biotech市值将小于10亿港币。2、10%左右Biotech存活将超过10年。3、退出的主要通道是并购。在从Biotech到Bigpharma跃升的过程中,美股高市值高回报企业代表有安进(1983年IPO,累计涨幅87364%)、再生元(1991年IPO,累计涨幅2816%)、吉利德(1992年IPO,累计涨幅17009%)。 虽然创新的代价是沉重的,但创新药企也蕴藏着最大的弹性和惊喜。 来源:阿基米德Biotech